技术文章

Technical articles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S-PEG(聚苯乙烯 - 聚乙二醇)胶束制备方法

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S-PEG(聚苯乙烯 - 聚乙二醇)胶束制备方法

更新时间:2025-09-16点击次数:24

PS-PEG(聚苯乙烯 - 聚乙二醇)作为典型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(疏水段为 PS,亲水段为 PEG),其胶束制备依赖于 “疏水相互作用驱动自组装" 原理 —— 通过改变溶剂环境或施加外力,使疏水的 PS 段聚集形成核,亲水的 PEG 段伸展形成壳,最终形成核 - 壳结构胶束。以下是其主流制备方法的详细介绍,包括原理、操作步骤、优缺点及适用场景:

一、溶剂置换法(Solvent Displacement Method)

原理

利用 PS-PEG 在良溶剂(能同时溶解疏水段和亲水段,如 N,N - 二甲基甲酰胺 DMF、四氢呋喃 THF)中溶解,向体系中缓慢加入不良溶剂(仅溶解 PEG 亲水段,不溶解 PS 疏水段,如水、缓冲液),PS 段因溶解度骤降发生疏水聚集,PEG 段则因亲水性伸展形成壳层,自组装为胶束。

操作步骤

溶解聚合物:将 PS-PEG 粉末溶于良溶剂(如 THF)中,搅拌至溶解,形成透明的聚合物溶液(浓度通常为 1-10 mg/mL)。

缓慢加不良溶剂:在室温或冰浴(避免溶剂挥发过快)下,用注射器或蠕动泵将去离子水 / 缓冲液缓慢滴入聚合物溶液中(滴速通常为 0.1-1 mL/min),过程中溶液会逐渐从透明变为轻微乳浊(胶束形成的标志)。

去除良溶剂:通过旋转蒸发(适用于低沸点良溶剂如 THF)或透析(截留分子量需小于 PEG 段分子量,如 PEG 分子量 5kDa 则选 3.5kDa 透析袋)去除体系中的良溶剂,最终得到 aqueous 胶束溶液。

过滤 / 表征:用 0.22 μm 滤膜过滤去除可能的大聚集体,通过动态光散射(DLS)、透射电镜(TEM)表征胶束粒径和形貌。

优缺点

优点:操作温和(无需高温 / 高压)、胶束粒径均一(PDI 通常 < 0.2)、无表面活性剂残留(纯聚合物自组装)。

缺点:良溶剂去除过程耗时(透析需数小时至 1 天)、不适用于高浓度聚合物体系(易团聚)。

适用场景

实验室小规模制备、对胶束分散性要求高的场景(如药物载体、纳米反应器)。

二、透析法(Dialysis Method)

原理

与溶剂置换法核心逻辑一致,但 “溶剂交换" 通过半透膜透析实现:先将 PS-PEG 溶于良溶剂,再将溶液装入透析袋,置于大量不良溶剂(水)中;通过渗透压驱动,良溶剂逐渐扩散到透析外液,PS 段在袋内聚集形成胶束,最终得到纯 aqueous 胶束溶液。

操作步骤

聚合物溶解:将 PS-PEG 溶于良溶剂(如 DMF、二甲基亚砜 DMSO),配成 5-20 mg/mL 的溶液,超声 10-15 min 确保无团聚。

装袋透析:将聚合物溶液转移至预处理好的透析袋(提前用去离子水煮 30 min 去除杂质),扎紧袋口后放入装有去离子水的烧杯中,磁力搅拌。

更换外液:每隔 2-4 h 更换一次外液(共更换 3-5 次),通过高效液相色谱(HPLC)或折射率检测确认外液中无残留良溶剂。

收集与纯化:取出透析袋内溶液,离心(3000-5000 rpm,10 min)或过滤去除少量大颗粒,得到胶束溶液。

优缺点

优点:溶剂交换更干净(避免旋转蒸发导致的胶束浓缩团聚)、可精准控制溶剂交换速率(通过外液体积和更换频率)。

缺点:耗时更长(总透析时间通常 > 12 h)、胶束浓度较低(受透析袋内溶液体积限制)。

适用场景

良溶剂沸点较高(如 DMSO,沸点 189℃,不适合旋转蒸发)、需严格控制胶束形成过程的场景。

三、乳化溶剂挥发法(Emulsification-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)

原理

将 PS-PEG 的良溶剂溶液(油相)与不良溶剂(水相)混合,通过超声或搅拌形成水包油(O/W)乳液;PS-PEG 的疏水段(PS)在油相液滴内聚集,亲水段(PEG)朝向水相;随后通过搅拌或减压挥发去除油相中的良溶剂,液滴逐渐收缩并固化为胶束核,最终形成稳定的 aqueous 胶束。

操作步骤

油相制备:将 PS-PEG 溶于挥发性良溶剂(如二氯甲烷 DCM、氯仿,沸点低易挥发),配成 10-30 mg/mL 的油相溶液。

乳液制备:将油相缓慢加入到过量水相(去离子水或含少量乳化剂,如吐温 80,可增强乳液稳定性)中,在冰浴下超声(功率 100-300 W,时间 5-15 min)或高速搅拌(10000-15000 rpm),形成乳白色 O/W 乳液。

溶剂挥发:将乳液置于通风橱中,室温搅拌 4-8 h(或减压搅拌 1-2 h),使油相溶剂挥发;过程中乳液会逐渐从乳白色变为半透明(胶束形成)。

纯化:离心(8000-10000 rpm,15 min)去除未组装的聚合物和乳化剂,上清液即为胶束溶液。

优缺点

优点:制备效率高(溶剂挥发快)、可规模化制备(适合克级以上)、可同时包载疏水药物(将药物溶于油相即可同步封装)。

缺点:可能残留少量乳化剂(需多次离心纯化)、胶束粒径分布较宽(PDI 可能 > 0.3,受乳液均匀性影响)。

适用场景

工业中试 / 规模化制备、需负载疏水功能分子(如药物、染料、量子点)的胶束体系。

四、薄膜水化法(Film Hydration Method,又称旋转蒸发 - 水化法)

原理

先将 PS-PEG 溶于挥发性良溶剂,通过旋转蒸发使聚合物在烧瓶内壁形成均匀薄膜(PS 和 PEG 均匀分布);再向烧瓶中加入不良溶剂(水 / 缓冲液),振荡或搅拌使薄膜水化,PS 段聚集形成核,PEG 段水化形成壳,自组装为胶束。

操作步骤

制备聚合物薄膜:将 PS-PEG 溶于氯仿、DCM 等良溶剂,转移至圆底烧瓶;在旋转蒸发仪上(30-40℃,真空度 0.08-0.1 MPa)旋转蒸发 10-20 min,使溶剂挥发,烧瓶内壁形成无色透明的聚合物薄膜。

薄膜水化:向烧瓶中加入预热至 30-40℃的去离子水(水体积需覆盖薄膜),密封后振荡(或磁力搅拌)30-60 min,直至薄膜溶解并形成乳浊液。

超声与纯化:将乳浊液超声(50-100 W,5 min)分散,通过 0.45 μm 滤膜过滤去除未水化的薄膜碎片,得到均一的胶束溶液。

优缺点

优点:操作简单(无需复杂滴加或透析步骤)、薄膜水化均匀(胶束粒径可控)、可用于 PS-PEG 与其他疏水材料的共组装(如加入磷脂改善生物相容性)。

缺点:旋转蒸发时易出现薄膜 “结块"(需控制溶剂挥发速率)、水化过程可能存在局部浓度过高(需充分振荡)。

适用场景

实验室快速制备、需与其他两亲性分子(如磷脂、胆固醇)共组装的复合胶束体系。

五、关键影响因素与优化建议

无论选择哪种方法,PS-PEG 胶束的粒径、分散性和稳定性均受以下因素影响,需针对性优化:

PS/PEG 嵌段比例:

PS 段越长(疏水作用越强),胶束核越大,整体粒径越大;

PEG 段越长(亲水作用越强),胶束壳越厚,分散性越好(PEG 可抑制团聚)。

例:PS₁₀₀₀₀-PEG₅₀₀₀(PS:PEG=2:1)比 PS₅₀₀₀-PEG₁₀₀₀₀(1:2)形成的胶束粒径更大。

聚合物浓度:

浓度过低(<1 mg/mL):疏水作用不足,难以形成稳定胶束;

浓度过高(>20 mg/mL):易发生胶束团聚,PDI 增大。

建议起始浓度控制在 5-10 mg/mL。

溶剂选择:

良溶剂需同时溶解 PS 和 PEG(如 THF、DCM、DMF),避免使用仅溶解单一嵌段的溶剂;

不良溶剂需与良溶剂互溶(如水与 THF、DCM 互溶),确保溶剂交换充分。

制备温度:

低温(如冰浴):减缓溶剂挥发 / 扩散速率,胶束形成更均匀(适合溶剂置换法、乳化法);

中温(30-40℃):促进薄膜水化(适合薄膜水化法),但温度过高(>50℃)可能导致 PEG 段变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