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文章

Technical articles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和应用场景

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和应用场景

更新时间:2025-11-17点击次数:30
金纳米粒子的合成以化学还原法为主流,物理法和生物合成法为补充,应用场景集中在生物医学、催化、电子光学等多个高价值领域。

一、主要合成方法

1. 化学还原法(常用,成本低、易规模化)

  • 核心原理:用还原剂将氯金酸(HAuCl₄)等金前驱体还原为零价金,通过表面活性剂控制粒径和形貌。

  • 典型体系:柠檬酸钠还原法(制备 10-100 nm 球形粒子)、Sodium borohydride还原法(制备 1-10 nm 小粒径粒子)。

  • 特点:操作简单,可调控粒径(1-100 nm)和形貌(球形、棒状、星状),适合大规模制备。

2. 物理合成法(纯度高,适合特殊需求)

  • 主要类型:溅射法、激光烧蚀法、电弧放电法。

  • 核心原理:通过高温、高能手段将块状金解离为纳米级颗粒,再收集分散。

  • 特点:产物纯度高、无化学杂质,但成本高、产量低。

3. 生物合成法(绿色环保,生物相容性好)

  • 核心原理:利用植物提取物(如茶多酚、银杏叶提取物)、微生物(细菌、真菌)的还原作用合成。

  • 特点:无需化学还原剂和表面活性剂,生物相容性优异,适合生物医学直接应用,但粒径可控性较差。

二、核心应用场景

1. 生物医学领域(最核心应用)

  • 生物成像:金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可用于荧光成像、CT 成像、光声成像,提升检测灵敏度。

  • 肿瘤治疗:作为光热治疗试剂,近红外光照射下可高效产热,精准杀死肿瘤细胞;也可作为药物载体实现靶向给药。

  • 生物检测:基于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(LSPR)的传感器,可快速检测抗原、抗体、核酸等生物分子,用于疾病早期诊断。

2. 催化领域

  • 用于有机反应催化(如醇氧化、碳 - 碳偶联反应),比传统催化剂活性高、选择性强,且可回收重复使用。

  • 应用于燃料电池、电解水制氢等能源转化领域,提升反应效率。

3. 电子与光学领域

  • 制备导电墨水,用于印刷电子器件(如柔性电路板、传感器)。

  • 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(SERS)基底,用于痕量物质检测(如环境污染物、食品安全检测)。

  • 用于光电子器件(如光伏电池、光探测器),优化光吸收和电荷传输性能。

4. 环境与其他领域

  • 环境治理:吸附或催化降解水中重金属离子、有机污染物。

  • 抗菌材料:金纳米粒子对细菌、病毒有抑制作用,可用于医疗器械、食品包装的抗菌改性。

三、关键合成与应用要点

  • 粒径和形貌是性能核心:不同尺寸(1-100 nm)、形貌(球形、棒状、星状)的金纳米粒子,光学和催化性能差异显著。

  • 稳定性需重视:表面修饰(如柠檬酸根、巯基化合物)可防止粒子团聚,提升分散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。